管理部门

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研究中心

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是文山学院下设的三个学术科研机构之一。是在2002年10月成立的 “文山民族研究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以后,根据需要于2013年更名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下简称“民研中心”)。部门成立的初衷是:为加快学校科研发展,更好地开展对文山地区民族社会的研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目前,民研中心有在岗研究人员5人(含编外1人),外聘兼职教授1人,客座研究专家3人,下设有办公室。

2015年秋季以来,在学校精准扶贫的要求下,民研中心积极开展对我校扶贫点砚山县者腊乡“壮族非遗——棒棒灯”的研究工作,多次深入实地调研,探寻“棒棒灯”历史渊源,挖掘其文化内涵,开展专业指导,提升“棒棒灯”影响力,工作得到砚山县委政府的认可;2016年5月以来,研究中心协助麻栗坡县民族宗教局积极开展“360足球比分,竞彩足球比分董干地区苗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田野调查”工作,多次深入田野调研,收录、整理了大量的360足球比分,竞彩足球比分董干地区苗族的婚礼、丧葬、节庆等宗教习俗原始影像资料,创新和探索文山少数民族影像志的拍摄,参加和策划了《文山傣族》、《楚图南出文山》、《黑卡村的秘密》等地方特色影片制作,为逐步创建《文山少数民族文化影像资料及研究成果数据库》奠定了基础;本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民研中心也在积极与地方合作,服务好地方,提升学校影响力。目前已完成丘北县委托的《丘北县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雷丽主持编撰,张建林、恩荣泽、杨莹参与)。

多年来,民研中心围绕地方边疆民族史、民族文化艺术开展了相应的研究。主要成果有:何正廷教授著《壮族文化》、《句町国史》、《壮族日鸟崇拜习俗研究》;雷丽教授著《麻栗坡县地方民族文化研究》、《猛硐苗族传统婚俗“魂”“根”与变迁》;恩荣泽主编云南省教育厅十二五本科教材《滇东南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杨永福教授著《边疆民族史专题研究》、《开放视野下的边境苗寨——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董干镇马崩村调查》等。

主要课题和项目:《云南壮族服饰壮锦图形资料库的创建》(张建林主持,结题,教育厅);《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师范生汉语言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研究》(雷丽主持,结题,教育厅);《文山少数民族乐器》(恩荣泽主持,结题,教育厅);《广南县八宝壮族歌书的民族学视野探究》(李锦发主持,文山学院重点委托基金项目);《富宁坡芽符号密码》(林远高主持,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工艺美术创作项目)。

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目前,民研中心正在汇聚校内外资源,凝练特色研究方向,通过做项目、组织会议、学习培训、指导学生社团活动等多种方式孕育孵化科研团队。力争通过3-5年时间初步形成几个有特色的民族文化科研团队。包括“壮族非遗——‘棒棒灯’科研团队”(恩荣泽带头)、美术学视野下的滇东南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团队(张建林带头),中越边境苗族生态文化研究团队(雷丽带头)等。为加快学校科研发展作出努力。

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官方网站:http://mzwh.wsu.edu.cn/


 

 



地址:云南省文山市学府路66号文山学院  邮编:663000          滇公网安备 53262102000232号 滇ICP备20000820号-1   访问  信息中心技术支持